论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—以明清荆州地方志为考察对象
作者:卢川(长江大学文学院 ) 发表时间:MAY 2012
摘要:
明清荆州地方志文献丰富,具有多重价值,其中重要的就是旅游价值。系统整理地方志,有利于还原“历史城市”面貌,在建设现代城市过程中,重拾“城市历史记忆”,参照地方志,重建“古代城市”,让现代荆州城市的文化更加厚重,从而发挥旅游优势,推进湖北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。
关键词:
地方志;旅游;价值;开发;利用
地方志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时期城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。历代学者对方志功能都有充分认识,尤其注重地方志的资政、存史、教化三方面功能。地方志与当今城市旅游文化有着密切联系。从旅游文化价值角度认识、研究地方志,充分挖掘、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,对推动和发展现代城市旅游经济有重要意义。本文仅从荆州地方志的旅游价值及其利用作些探讨。
一、明清时期荆州地方志文献
荆州地方志有悠久的编纂历史。《尚书·禹贡》实际上为地方志,其中记载了荆州山川、人口、工矿、手工业生产及农业、畜牧业等情况,不仅是古今地理志之祖,更可作为荆州地方志之祖。春秋时有《祷杌》作为当时荆州地区的史志专著。至汉末荆州学派的兴起,为荆州地方志的编撰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文化条件。至两晋南北朝时期,荆州学人大量撰写荆州史志,清代学人陈运溶注意到荆州地方志的特殊性,在其《麓山精舍丛书》中录“荆湘地记”二十九种、“荆湖图记”三十六种,其中以盛宏之的《荆州记》最具代表性。另外,还有梁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专门记载了荆楚民俗。唐宋时期,佚名的《江陵风土志》、《江陵旧志》、宋周应合的《江陵志》等,都是关于江陵府的著名志书。
明清时期是荆州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时期,现有大量地方志文献传世。从全国地方志统计来看,“现存全国地方志的八千一百余种之中,清代修的方志约有五千六百种,占总数百分之七十” 。受清代学术影响,方志编纂严谨,大多资料可靠,志书与正史互为参证。“修志有二便:地近则易核,时近则迹真”(章学诚《修志十议》),可补正史之不足。
…………
二、地方志的旅游文化价值分析
1.体现了荆州自然景观的人文内涵。地方志赋予地域山景、水景以丰厚的人文内涵。清代诸本《荆州府志》都记载了荆州山川形势,荆州学者杨守敬在其《荆州府志》中更对荆州各地进行了详细考证,有十分重要的价值。如有楚令尹故地“蛇人山”、五代高季筑城稽课土功之地“稽功山”、太晖观所在“太晖山”的记载,仅三国历史与关羽有关的就有“八岭山”、“掷甲山”、“大战冈”、“马跑泉”、“洗马池”等地;同时,荆州湖泊众多,以湖、渎、溪为名之地也众,有“南湖”,唐郑审谪江陵,建亭于上;有“子胥渎”,《水经注》云“盖吴师人郢时所开”,有“中夏口”,相传为屈平所谓“过夏首而西浮”之处。
地方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域物产。如记载“荆郡各稻,种类甚多。其谷之红白、大小不同,芒之有无、长短不同”;有的蔬菜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历史韵味,也有些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蔬菜,如“芜菁一名蔓青,一名诸葛菜。春食苗,初夏食心,秋食茎,冬食根”,显然有三国文化的意味了,又有“甘露子一名地蚕。《本草》: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。人亦栽莳,俗呼为玉环。菜生熟皆可食,又可蜜煎,可酱渍。苜蓿采其叶可作蔬,味清而甘。黄花菜荆俗呼为金针”;另有茶类,《国史补》“江陵有楠木茶”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亦记:“大拓枕茶,出江陵。”草市有“银鱼即白小鱼,沙津旧有白小潭。杜甫诗白小群分命是也。江陵长湖、草市、孟家桥,监利堤头、东江湖,俱产此”,这些都共同体现了地方志对自然景观人文内涵的历史记载。
…………
三、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
荆州地方志文献资源十分丰富,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文化价值。首先,系统整理方志,还原“历史城市”。地域人文之光,实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发掘、整理与传承上。但就目前整理点校的荆州地方志情况来看,还有大量工作可做。除光绪《荆州府志》、《荆州八旗驻防志》、光绪《荆州府志》(杨守敬)外,其他方志未见点校整理出版。重视地方志文献的开发与利用,是充分重视地方志文献,发挥其旅游价值的首要举措。要积极开展地方志文献的整理、点校和二次出版工作。地方志记载了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,在现存明清时期的大量荆州的地方志,记载和展现了明清时期荆州城市的发展情况,是生动的“历史的城市”。
…………
本文仅为部分摘抄, 纸质全文见《孝感学院学报》 VOL.32 No.3
版权提示:本文内容来自于编辑网络公开的信息和网站编辑的演绎,如有侵犯到相关机构或个人的权益,可提交文章删除申请,我们在收到申请后和您取得联系。